近日,国际局势又添新变数。据立陶宛国防部披露,继波兰之后,立陶宛也打算在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边界上放置杀伤人员地雷和反坦克地雷。立陶宛此举并非毫无征兆。此前,波兰已率先采取行动,在边境地区强化军事部署,立陶宛此番跟进,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从地缘位置看,立陶宛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接壤,俄乌冲突爆发后,地区局势持续紧张,立陶宛深感安全威胁加剧,试图通过在边境布置地雷来增强防御。早在3月18日,北约成员国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就曾联合表示,由于邻国俄罗斯存在军事威胁,这四个国家计划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渥太华禁雷公约》全称《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渥太华公约》 ,于1997年12月签署,1999年3月正式生效,已有160多个国家批准或加入,其核心目的是消除反步兵地雷。四国计划退出该公约,意味着它们在武器使用上不再受此公约限制,为在边境布置地雷扫除了障碍。立陶宛国防部长萨卡利埃内更是直言,该国计划退出公约,就是为了有效保护地区边界。立陶宛国防部声明显示,国防部长萨卡连涅在上任百天之际,明确表示立陶宛正研究效仿波兰,在边境地带布设多层防御工事,其中就包括杀伤人员地雷和反坦克地雷。不仅如此,萨卡连涅还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及芬兰的防长们,就整合“东方之盾”与“波罗的海防线”两大防御计划展开磋商,并讨论芬兰参与制定统一边境强化方案的可行性,会议重点议题便是更新扩展“反机动作战”概念,即通过构筑多梯次防御体系,利用杀伤性地雷等装置来应对潜在威胁。这一计划若实施,无疑将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地雷作为一种具有长期潜在危险的武器,一旦部署,不仅会对军事行动产生影响,还会给边境地区的平民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即使战争结束,遗留的地雷也可能长期威胁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阻碍地区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发展。从国际社会反应来看,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并计划在边境布置地雷的举动,已引发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的高度关注与批评,被指可能造成人道主义倒退 。